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5日在北京开幕,本文整理了四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关于组织开展新一轮海岸带普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机制、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支持辽宁加速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等方面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内容↓↓↓
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 秦松
建议:组织开展新一轮海岸带普查,呼吁制定《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
海岸带,顾名思义,是向海50米水深以内、向陆100公里辐射的过渡地带。
“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345个濒海县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简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所长秦松向《中国科学报》介绍:“海岸带不仅承载着‘海洋强国'、‘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更是‘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利益。”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海岸带面临诸多挑战。秦松直言:“我国海洋经济虽然规模庞大,对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主导海洋产业过度依赖,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洋化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新兴产业比例过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任务艰巨。”
他还提到,近年来,从黄岛油库爆炸到天津港事故,海岸带产业发展中风险管控亟待加强。
国际上,气候变暖和福岛核污水排海等外部因素也使得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和资源承载能力受到冲击,生态风险加剧。区域管理体制碎片化也成为制约海岸带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海岸带分属11个省市区,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存在明显断层。
如何统筹海岸带安全保障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新时期海洋强国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秦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他指出,应组织开展新一轮海岸带普查,重点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岸线资源、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正如秦松所言,“数据是制定高质量海洋经济政策的基石”。
此外,他主张设立“海岸带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重点实验室,以海岸带环境监测网建设为基础,面向海岸带核安全保障、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重点突破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和重塑的关键科学技术,服务海岸带战略资源保育和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
在经济发展方面,秦松建议在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加快规划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重点试验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蓝色碳汇在催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空间权益,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秦松同样重视政策的支持,他呼吁制定《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在政策支持下,因地制宜、因海制宜统筹布局海岸带空间,打造差异化发展、链条式互补、各具特色的“海洋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化”区域创新平台与产业园区,构建“数字渤海”等大科学装置。
秦松强调,海岸带治理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涉及国家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整合数据资源、优化管理体制、加快技术创新,才能真正筑牢海岸带的安全屏障,推动我国向海图强,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提供坚实支撑。
二、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朱新力
建议:合理开发海洋,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机制
“海洋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海域使用权的科学管理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聊起我国近年来海域海涂资源的开发及保护情况,全国政协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朱新力打开了话匣子。今年全国两会,他的目光聚焦在海域使用监管上,带到北京的提案中,朱新力委员就如何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机制提出建议。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海域海涂资源非常丰富。在实际工作和调研中,朱新力委员发现,海域使用监管不到位、交易流转市场不完善、行刑衔接机制不顺畅……在海域海涂开发领域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和完善。
“建立健全海域使用机制。”朱新力委员建议,海域使用监管涉及海洋、交通、渔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应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同时加大对违规使用海域、超期占用等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优化海域资源配置,结合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科学评估各海域的适宜开发用途与承载能力,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针对当前海域使用权交易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朱新力委员提到了浙江省自然资源智慧交易服务平台的相关举措,“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做法,整合资源,推动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打造集海域使用权出让、转让、抵押、租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开透明的综合性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通过打破信息壁垒,让流转的关键环节更加透明、交易行为更明确规范、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美丽的海洋,是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朱新力委员表示,完善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体系,能有效保障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最终这份成果将惠及更多人。
三、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 马有祥
建议: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 向海洋要食物要效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扶持畜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远海养殖是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径,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接受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采访,详细解读我国深远海养殖取得的积极成效、存在的短板弱项,并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
马有祥介绍,1998年,我国从挪威引进重力式网箱,深远海养殖的序幕由此拉开。“十三五”以来,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逐步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重力式网箱为主,桁架类网箱为辅,养殖工船为探索的发展格局,培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结构的深远海养殖生产体系。
“2023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产量47万吨,分别是‘十三五’初期的5.5倍和4倍。”马有祥进一步补充道,深远海养殖产量占海水鱼类养殖产量的1/4,“十四五”期间保持年均26%的增幅高速增长,远超其他任何一种养殖模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深远海养殖持续创新,实现多点突破。”马有祥表示,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带动下,有关方面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深远海养殖装备和技术不断升级。目前,重力式网箱已实现在20米水深的湾口开放海域养殖;桁架类网箱相继开发了全潜式、半潜式、浮式等多种类型,其中山东“经海系列”桁架类网箱搭载了空气动力投饲系统、自动化赶鱼装置和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有效减少了人力投入,初步实现智能化养殖。
在养殖品种方面,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多个优质新品种,包括大黄鱼“甬岱1号”“富发1号”、金鲳“晨海1号”以及石斑鱼“金虎杂交斑”等。与此同时,养殖模式不断优化,多地采用陆基育苗、海陆接力养殖模式,使养殖品种始终处于最适宜环境,实现全年高效养殖。
“另外,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融合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渔旅融合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马有祥说,一些地区利用桁架类网箱搭载的平台功能,探索将深远海养殖向文化旅游领域跨界发展,形成渔旅融合发展模式。据初步测算,47万吨的优质海水产品,再加上苗种、饲料、加工流通及与之上下游关联的装备制造、文旅餐饮等,经济总产值超1000亿元。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创造就业岗位30余万个,有效促进渔民增收致富和渔区乡村振兴。同时,该模式也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深远海养殖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例如,配套装备不足,部分设施抵御恶劣海况和气象灾害的能力不强,网衣破损问题时有发生;适养品种偏少,大黄鱼、金鲳等与近海养殖品种重叠,虹鳟等种源进口依赖度高;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显著,水产苗种繁育能力明显不足,产品加工设施普遍欠缺,产品营销和品牌打造仍待加强;生产安全有待加强,部分地区渔旅融合的监管职责有待进一步细化明确。”马有祥说。
立足当下,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马有祥认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保障、突破堵点卡点,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抗风浪养殖装备、高强度防附着网衣、机械化聚鱼收获等关键设施装备研发力度,推动深远海养殖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加强水产种业创新攻关,自主选育大黄鱼、虹鳟等适宜深远海养殖的水产良种。
二是注重产业整体效益提升。鼓励沿海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深远海养殖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创新。通过提升组织化程度、搭建合作平台、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加强深远海养殖品牌建设和龙头企业培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探索推广陆上、近岸、深远海联动和“大渔带小渔”模式,发挥深远海养殖整体带动和联农带农作用。
三是提高风险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动出台海上浮动设施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确保深远海养殖设施建设和运营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压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预案,及时采取相应避险措施。推动将深远海养殖纳入政策性保险,完善深远海养殖风险保障体系。
四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依托深远海养殖形成的渔旅融合模式属于新兴业态,各地正处于探索阶段,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由于涉及部门较多,协调难度较大,建议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协同监管机制,针对不同渔业、旅游等领域明确具体监管部门和职责范围,形成全链条的监管模式。
四、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宏
建议:支持辽宁加速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成为辽宁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宏向记者坦言。她建议国家全力支持辽宁省加速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抓紧锻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增长极”,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刘宏经过调研发现,辽宁省面临着海洋经济规模较小,海洋科技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海洋人才引育缺乏载体与政策支撑,海洋新兴产业布局滞后等现状,制约着辽宁“向海”发展,建议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转型,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推动深远海养殖业发展,重点参与以南极磷虾渔业为代表的全球渔业资源开发,积极创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同时,打造海洋船舶工业产业集群,重点开展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和制造,围绕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主流船型,提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打造高技术船舶品牌,建设世界领先的现代船舶制造基地。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港航设施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快建设智慧零碳港口,推动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刘宏认为,要加快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转型,重点支持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海上火箭发射平台、深远海养殖等装备及关键配套设备的开发应用。加快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推进红沿河核电厂、恒力石化海水淡化装置、中石油大连石化海水淡化装置等海水淡化项目运行,建设海岛海水淡化工程,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水综合利用基地。支持构建海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支持建设海上风电基地,逐步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加强海洋能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示范,支持潮汐能等海洋能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我还建议,支持辽宁省数字经济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以‘智慧海洋’建设为核心,开发海洋信息咨询、海洋资源开发、渔业导航救助、海洋航运保障等海洋大数据的应用服务,推进海洋卫星通信、遥感、5G、船用智能终端等技术应用;创新‘智慧+海洋’产业模式,积极发展智慧港口、智慧航运、智慧渔业和智慧旅游。”刘宏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