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建设历程回顾⑧百年港城 十年逐浪
作者:段春祥 张文亮 冯满超 时间:2022-10-01 点击数:
天津港全景天津港集团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紧紧围绕服务海洋强国建设这个核心使命,始终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年间,天津不断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渐趋合理。
《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以“津城”“滨城”为双核引领,南港工业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港区、滨海高新区海洋科技园、中新天津生态城五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为拓展联动,沿海蓝色生态休闲带为生态屏障。由此可见,到“十四五”末,天津将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确保海洋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空间保障。
海洋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天津加快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航运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的良好态势,激发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海水淡化产能规模居全国前列,天津海水淡化装机规模已达到30.6万吨/日,占全国海水淡化产能规模比重位居前列,2021年淡化海水利用量达0.44亿立方米,北疆电厂“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海水化学元素提取-浓海水化工”循环经济模式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试点,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完成基本建设,由马来西亚企业投资建设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启动第一期建设。
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水淡化装备和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等五大产业板块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以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为核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聚集区,产出了“海燕”号水下滑翔机、海上多要素智能监测浮标、海水淡化膜等技术成果。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快速发展,利用中华鲎生产的两种检测试剂盒已应用于医药、食品等行业内毒素的含量检测,开发了缓解视疲劳盐藻胶囊,通过盐田微藻产业推动微藻高值化利用研究,形成的盐藻压片糖果、盐藻凝胶糖果等盐藻系列产品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航运服务业蓬勃发展,船舶离岸租赁业务日趋活跃,推动“互联网﹢航运”模式发展,搭建起北方国际航运交易市场。
——十年来,天津立足本市优势海洋产业的发展基础,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及石油化工业、滨海旅游与文化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优势海洋产业,打造了一批“蓝色品牌”。
海洋交通运输业稳中有进,天津港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2000万标准箱,居全国港口前列,海铁联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准箱,中蒙俄经济走廊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被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成为世界首个智慧零碳码头。
海洋油气业是天津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依托渤海油田和大港油田两大主产油田,2021年海洋原油产量超过3000万吨,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中深层勘探、稠油热采等关键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突破,首套国产化浅水水下井口与采油树海试成功,中石化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落户。
滨海旅游与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域旅游与海洋产业不断融合,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核心的高品位海滨休闲旅游区初步建成,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等成为天津市“海洋文化名片”。
海洋工程建筑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海洋大型结构物非滑道模块化建造技术等实用性技术成果已在多个建设工程中得到应用,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海洋工程建筑龙头企业打造国际品牌,在海底光缆、航道疏浚等领域不断开拓技术输出的国际市场。
——十年来,天津传统海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海洋渔业、海洋盐业、船舶工业等深入探索实践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模式,传统海洋产业水平显著提高。
现代海洋渔业体系初步形成,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远洋渔业体系,不断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扩大海珍品养殖规模,在渤海湾近岸海域开展鱼、虾、蟹、贝等各类苗种的增殖放流。
海洋盐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高端食用盐品种不断丰富,5000吨/年智能大棚盐装置建设完成,开发了多种食用盐产品,启动工业精制食盐和食用盐联动生产模式,高端产品研磨盐、罐装盐已经在多地区销售。
海洋船舶工业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海洋船舶企业逐步将发展重点从传统散货船、运输船等低端船舶,向工程装备船舶、特种船舶、海上平台运载安装、船桥装备等海洋装备领域拓展,多型无人艇系统研发稳步推进。
海洋经济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十年来,天津始终围绕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目标,着力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加强海洋顶层规划设计。先后编制实施了《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行动计划》《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等一批涉海重点规划,出台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海洋工程装备、海水利用、海洋服务业、海洋生物医药四个产业专项规划,成立了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
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城市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滨海新区申报获批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组织实施26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累计获得国家支持资金2.8亿元。推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北部区域获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编制印发《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重点发展海水淡化与海工装备产业,自然资源部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一期等重点项目竣工验收,天津市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组建。
大力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海水淡化地方立法工作,编制实施了《天津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若干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服务南港、临港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全面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基地。
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实施科技兴海专项,设立140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突破海洋重大关键技术,健全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支撑,先后成立海水淡化、海洋装备两个产业(人才)联盟。
做好海洋经济统计监测与评估。完成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天津任务,并通过国家级验收,建立了海洋经济调查数据库,基本摸清了天津市海洋经济家底。做好海洋经济发展的跟踪监测,加强海洋经济监测质量控制和海洋经济运行分析评估,与天津市统计局等单位建立数据共享合作关系。
海洋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十年来,天津着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海洋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强化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增强海洋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生产模式转变。
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编制实施《天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9-2035)》,加快实施岸线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完成中新生态城东堤、南堤滨海步道等4个海洋主题广场以及遗鸥公园一期工程。积极推进南港工业区生态湿地公园、生态海堤中北堤防潮工程建设。
强化海域空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坚持规划先行,启动编制《天津市海域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天津市滨海新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围填海最严禁令,南港工业区、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北区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已通过自然资源部备案。海域使用管理不断加强,推进旅游娱乐、工业等经营性用海市场化出让,落实《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规模控制指标》。海域使用管理以做好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的“消库存、控增量”为重点,实现围填海由“总量控制”向“去库存”转变。
实施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编制实施《天津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天津市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年作战计划》,“十三五”期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平均占比提升至51.1%。深入实施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港口指标体系》修订并正式印发,建成天津海域船舶尾气排放遥感监测系统。完成“天津市渤海湾海漂垃圾路径预测预报基础研究项目”30个沿海监控点位和视频监控平台的建设。
提升海洋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开展风暴潮灾害、海平面变化、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灾害损失区划和评估。改造、新建自动观测站、浮标观测站和自动传输网络,推进海水入侵监测网、海洋灾害预警报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将海洋预警信息纳入天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发布海洋预警信息。统筹推进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启动国家海洋气象装备保障基地的基础能力建设。
基于十年来卓有成效的举措,天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深度拓展。到2025年,天津海洋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